南京是六朝古都,腳底下的古墓多得難以計數(shù)。南京歷史上有多少盜墓賊,他們又是怎樣“工作”的?現(xiàn)在,南京地區(qū)還有盜墓事件在上演嗎?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,解密古今南京地區(qū)盜墓賊的神秘內(nèi)幕。
組織篇
分工明確 各司其職
“過去,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前,南京的盜墓賊主要是兩種組織形式,一是單干,一是‘搭班子’!”中國盜墓史研究專家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(xué)語言文化學(xué)院兼職教授倪方六這樣告訴記者。
“單干”很好理解,而“搭班子”則是所謂的拉幫結(jié)伙。倪方六說,具體分的話,“搭班子”還有“硬伙”、“碰伙”、“組伙”、“拉伙”、“覓伙”、“建大伙”等不同形式。
倪方六告訴記者,所謂“硬伙”,就是流動作業(yè),有“活”時,一呼百應(yīng),相聚成伙;遇到緊急情況時,則分散撤離。所謂“碰伙”,是根據(jù)活的大小、費時長短等情況,幾個相熟的盜墓賊碰到一起,搭成臨時班子,贓物均分。所謂“組伙”,是由某一兩個盜墓老賊出來搭班子,“踩點”、“看土”找到有盜掘價值的古墓后,找一些“苦力”組成盜墓團伙。所盜出的贓物不是均分,而是由老大銷贓,依出力大小分配。所謂“拉伙”,其頭目不是專業(yè)盜墓人士,往往由地方上頭面強勢人物、有錢人物出面組織,盜墓所需資金,都由他們出。所謂“覓伙”,是由大的古董商、文物販子出錢,尋覓專業(yè)盜墓者搭臨時班子,選出“班頭”,是現(xiàn)代盜墓集團“產(chǎn)供銷一條龍”的雛形。
還有一種“建大伙”。如果要盜掘帝王陵寢、王公大墓,就不是幾個人十幾個人能干得了的,要增加更多的人手,這便出現(xiàn)了“建大伙”的專業(yè)盜墓組織。這種組織也是臨時的,少則幾十人,多則數(shù)百人。
一個盜墓團伙里,眾人各司其職,有不同的“工種”。倪方六說,具體可以分為“觀風(fēng)”、“望氣”、“聽聲”、“看土”、“苦力”、“雜役”等等。團伙老大的稱呼很有意思,平輩人喊他“老大”,晚輩稱他為“師父”,再晚輩則稱他為“師爺”。
工具篇
裝備多樣現(xiàn)代化工具
盜墓賊不是一般的“賊”,光有“手上活計”可不行。倪方六說,南京歷史上的盜墓賊裝備齊全,最基本的工具為“火種(燈具)、繩、斧、鏟”等。
“斧、鏟的作用就不必說了,燈的作用很大,是初下盜洞時必帶物件,一是為了照明,二是為了檢驗洞內(nèi)氧氣是否夠用,三還有‘驅(qū)鬼’的作用。繩子的作用也很多,可以讓盜墓賊平穩(wěn)地下到洞里,或者將到手的寶物吊上來。”倪方六說,除了前面提到的工具,盜墓者用過的工具還有鑿、鍬、鎬、錐、鐮、鋤、竹簽、竹筐等等。
除了善用工具,過去的盜墓賊還有一些絕活,比如“觀泥痕”,也就是通過泥土的顏色和類別,來判斷下面有沒有古墓,或者古墓是什么年代的。
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盜墓賊的工具也越來越“現(xiàn)代化”、“現(xiàn)代盜墓者用得最多的是洛陽鏟”,倪方六說,洛陽鏟的問世時間不長,不超過百年,相傳發(fā)明者是洛陽盜墓賊“李鴨子”。因為洛陽鏟能夠很順利地帶出地底的泥土,方便盜墓者迅速作出判斷,因此很快推廣開來,時至今日,幾乎成為盜墓賊的必備工具。
“其實,洛陽鏟也并非首創(chuàng)發(fā)明,古代盜墓賊用過的長條銑、瓦形銑、連箍鏟,就與洛陽鏟相似,可以說洛陽鏟是它們的‘改進型’!”倪方六說。
除了洛陽鏟以外,目前考古專業(yè)人士使用的手鏟、普探鏟、灰樁鏟、炮眼鏟、刷鏟、考古探針、T形探針也被盜墓賊有選擇地使用。倪方六告訴記者,在北方一些大型盜墓事件中,警方還發(fā)現(xiàn)盜墓賊使用過鏟車、起吊機、建筑開山用鋼筒、zhayao、地下金屬探測器、地面衛(wèi)星定位系統(tǒng)等極其現(xiàn)代化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