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蘋果的農藥殘留檢測,中國標準是30多個項目,而美國標準規(guī)定要查139個項目,歐盟是157個,日本更多達357個。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計劃,未來3年中國食品標準中與農藥殘留相關的檢測項目將“成倍增加”,但總數(shù)仍將明顯少于國外標準。 每種食品上市前都必須接受安全檢測,政府所屬的檢測機構往往只查中國標準規(guī)定的項目,但這樣的報告,做出口食品的企業(yè)派不上用場——你得符合進口國的標準,得拿出人家認可的檢測報告,這就給了外資檢測機構一個頗大的市場。 除了食品出口商,做國內市場的食品企業(yè)也越來越青睞“洋機構”的報告。華東理工大學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常雅寧說,始于“蘇丹紅”事件,外資檢測機構在我國各地日益受到追捧,因為許多人認為,它們查過、認可的食品,“似乎更安全”。 據(jù)介紹,雖然由于“強制檢測”,目前政府下屬的檢測中心仍占據(jù)著食品檢測市場的半壁江山,但以外資為主的第三方檢測機構,已經(jīng)拿下市場份額的35%。全球獨立第三方產(chǎn)品檢測認證機構中的幾大巨頭,無一例外都在中國開設了“分號”,如英國INTERTEK、瑞士SGS、德國TUV、法國BVOI等,分別都開了30多家分支機構;而德國VDE、日本JQA、南非SABS等國際知名機構,最近也進入了中國市場。 檢測結果立等可取,人家能辦到 今年5月“塑化劑”食品安全事件爆發(fā)后,瑞士SGS公司頭一個推出了塑化劑檢測項目,一時間,眾多食品企業(yè)前來申請檢測,還愿意為“加急”付2-3倍甚至更多的錢。類似情況,幾乎每次發(fā)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都會出現(xiàn)。一位業(yè)內專家告訴記者,奶粉“三聚氰胺”事件、雙匯“瘦肉精”事件爆發(fā)時,許多外資檢測機構都顧客盈門——食品生產(chǎn)企業(yè)為在第一時間自證清白,要求檢測結果立等可取而不計成本。 專家認為,這是外資檢測機構能在中國市場迅速發(fā)展的又一個重要因素。政府所屬機構承擔的往往是強制性檢測項目,習慣了按部就班,接受企業(yè)委托后,一般一周左右才出報告;而危機爆發(fā)時,食品企業(yè)哪能等那么長時間! 再一個重要原因,是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發(fā),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國內食品檢測機構的信譽——數(shù)一數(shù),近年有多少起中國重大食品安全事件,是由國外檢測機構“點燃導火索”的?“蘇丹紅”事件最先在英國發(fā)現(xiàn)、奶粉“三聚氰胺”事件最先被新西蘭查出……消息傳到國內,我們的官方機構一時手足無措。 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,我們也要有 官方食品檢測機構不時遭遇信任危機,使專家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:由于我國目前的食品檢測基本都由政府所屬機構做,檢測結果就跟政府的信譽捆綁在了一道,一旦發(fā)生重大食品安全危機,便有可能給政府信譽帶來負面影響,而且波及政府下屬的其他產(chǎn)品檢測機構信譽。 |